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,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,是纪念中国伟大诗人屈原的一个节日。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包括包粽子、挂艾草与菖蒲、扒龙船、九狮拜象、游旱龙、端午浴等。
端午节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民俗节日,距今已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,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。
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,相传是专门纪念屈原的。屈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,因皇上听信了奸臣所言,把屈原投到了汨罗江里。人们为了纪念屈原,在每年的五月初五,会划着龙舟往江里扔粽子,意在:让江里的鱼虾吃粽子,而不要伤害屈原。
在北方,端午节还有绑花绳、戴香包的习俗呢!瞧!妈妈把几根彩线捻在一起,就出现了彩虹的颜色,然后,把这些绳轻轻地、松松地绑在我的脖子上、手腕上和脚腕上,这些喜庆的绳立刻给我增添了几分神气和英俊,就像三头六臂的小哪咤。
另外,端午节还有一个插艾的习俗,这个习俗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:在唐朝末期,黄巢带领着起义大军,浩浩荡荡、南征北战,一路上杀富济贫,可是,由于当时通讯条件落后,,农民根本无法和黄巢、起义军取得联系,最后,黄巢想出了一个办法,在起义那天,让农民家家户户以艾为信号,插在门上。后来慢慢地,插艾就有了“驱魔辟邪”的说法。
其实,经过千百年的演变,这些风俗虽然流传了下来,但与它本来的意思已有了出入:粽子变成了人间的一道美食;赛龙舟变成了娱乐活动,它既锻炼了人的身体,陶冶人的情操,又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和交流;你看!高高插在家家户户的门没处的艾,不正告诉我们,家家友爱、处处有爱。让我们一下子想到:爱国、爱家、爱护、爱心、关爱、友爱、喜爱、钟爱等等这些美好的词语。
七、中秋节
中秋节,又称月夕、秋节等,时在农历八月十五,是我国的传统四大节日之一。中秋节在我国始于唐朝,兴盛于宋朝,同时也是东南亚和东亚各国当地华侨的传统节日,中秋季的传统习俗主要有祭月、赏月、拜月、吃月饼、赏桂花、饮桂花酒等等。
八、重阳节
重阳节,又称老人节,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,是中国传统节日。是为了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、爱老、助老的风气。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包括赏秋、登高、赏菊、插茱萸、吃重阳糕、饮菊花酒等等。
重阳节”名称记载见于三国时代。在魏晋时,节日气氛渐浓,倍受文人墨客吟咏。魏晋时期有了赏菊、饮酒的习俗。 唐朝时,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。从此以后,宫廷、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,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。
明代,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。九日重阳,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,以畅秋志。 清代,明代的风俗依旧盛行。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,“解除凶秽,以招吉祥”。 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,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、敬老、爱老、助老的风气。
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,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“晒秋”特色。去乡村赏民俗、看晒秋,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。 “晒秋”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,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。在湖南、广西、安徽、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,由于地势复杂,村庄平地极少,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、挂晒农作物,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。
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。其由来大致有三:其一是源于古人的山岳崇拜,其二是源于东汉时河南有个方士叫桓景于该日登山避灾,其三是源于登高“辞青”。 登高“辞青”的说法则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。重阳为秋节,节后天气渐凉,草木开始凋零,重阳节登山“辞青”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“踏青”相对应。
重阳日,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,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,节日举办菊花大会,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。从三国魏晋以来,重阳聚会饮酒、赏菊赋诗已成时尚。在中国古俗中,菊花象征长寿。
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,所以又叫做茱萸节。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。于是人们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,或磨碎放在香袋里,还有插在头上的。大多是妇女、儿童佩戴,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。吃重阳糕:
据史料记载,重阳糕又称花糕、菊糕、五色糕,制无定法,较为随意。 九月九日天明时,以片糕搭儿女头额,口中念念有词,祝愿子女百事俱高,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。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,像座宝塔,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,以符合重阳(羊)之义。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,并点蜡烛灯。这大概是用“点灯”、“吃糕”代替“登高”的意思,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。当今的重阳糕,仍无固定品种,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。
菊花含有养生成分,晋代葛洪《抱朴子》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。重阳佳节饮菊花酒,是中国的传统习俗。菊花酒,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、祛灾祈福的“吉祥酒”。 花酒的习俗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。陶渊明以隐居、作诗、饮酒、爱菊出名;后人效仿他,遂有重阳赏菊的风俗。
重阳过后,西风渐紧,庭树叶纷纷。 —— 晏殊《少年游·重阳过后》 近重阳、偏多风雨,绝怜此日暄明。 —— 姚云文《紫萸香慢·近重阳》 重阳初启节,无射正飞灰。 —— 阴行先《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》 重阳佳节意休休,与客携壶共上楼。 —— 姜塘《摘星楼九日登临》 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——王维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》
